2)第110章 从外甥结婚看城乡差别_人过五十日过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娘在这边已经吃过宽心面,和迎婚车队到市区和附近的一个风景点——西山湖拍录像外景去了。

  男方父母是不上席的,里里外外忙活个没完。厨师是聘请来的,负责12桌的饭菜。宾客分散在旁边的邻居家。我作为女方的舅舅,重要宾客,和新娘的父亲等男贵宾坐在正房首要位置,本来是大哥的位置,可惜大哥跟二姐二姐夫包括父母不来往多年了。白酒、红酒、啤酒敞开供应,一道道菜肴流水而上,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五点,宾客们在暮色降临才陆续散去,没有一定功力还真享受不了。中间,新郎新娘过来敬酒,白的红的各一杯,新娘再给每人剥一块糖,新郎给抽烟的敬一支烟,宾客说一些祝福的话语。而很多老实巴交的农村宾客是没有什么言语的,相反有的人喝了足够多的酒,话语就没完没了了起来。而我呢,只觉得敬酒的杯子一起用,不是很卫生,会传染疾病,但是轮到我却又没法改变。好在酒能杀菌,我自我安慰。

  酒席上的话题大多都是附近几个村的典故,人物和今年的收成等。花生亩产五六百斤干果,三四百斤果仁,可是,都没有舍得卖的——一块八毛的价格,都觉得不合算。所以,最近既没有收购的,也没有卖的。而玉米的价格老百姓很满意。好像政府提高收购价格,有玉米、大米、小麦,却没有花生。但愿农民们的花生今年也能卖个好价钱。说到国家最近几年和最近出台的扶农政策,他们都非常感恩。皇粮国税天经地义,如今不但没有了,并且还有种粮补贴。“这在历朝各代都是没有过的事情。”姐夫除了种地,承包一片果园,还养了一部小麦联合收割机,日子过得日渐富裕。和其他宾客一样,平时灰头土脸的他,也是一身比较时髦的新衣服。男方派来酒量较大的陪客,姐夫酒量也不少,心情也高兴,所以就喝了不少。加之在座的平时都是邻村比较熟悉的爷们,话题笑料也比较多,气氛比较好。

  次日,按照老家规矩是“回二”,也就是结婚第二天回娘家。男方来了两个送客,女方的亲戚也都过来——大多是昨天已经参加过婚礼的。除了提前交了“随喜”的份子钱,还都带了礼物,大多都是本地常见的白酒一箱。同样,也是吃喝到天黑。我因为要赶回滨海,早走了三个小时。姐夫把嫁闺女当做十分重要的大事,酒菜也很讲究——有螃蟹大虾等许多种海鲜。这在内地酒席上是不多见的。这是他特意到海边去采购的。

  临别,送我几颗白菜芹菜等。并且强调,自己吃自己种,没有喷药施化肥。当然,也送我两盒烟,一点糖果。烟是五六块钱的,在城市的婚宴上是见不到的。同时,作为我儿子的姑姑——姐姐,送给儿子2只螃蟹和几只琵琶虾——爱,无处不在。本来希望儿子回来能当个跑腿“兔子”,挣几十元辛苦钱的。可是,儿子没工夫。

  昨夜下了一点雨,上午飘起了一阵雪花。农村的道路就有些泥泞。车子脏得很。把父母送回家,遇到邻居三嫂子过来串门。她本来是在女儿家住了四年的,可是,女婿最近家庭暴力不断,矛盾的十分厉害。于是,只好回来。侄女也决定离婚……当年这女孩子可是附近出名的漂亮孩子,并且十分勤快懂事,可是,过了30,变化很大,脸上不少的皱纹和沧桑。“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自己八岁的儿子一直是她割舍不掉的情节。据他们说已经起诉离婚了,但愿这可怜的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和明天。

  在回程的路上,在城市长大的妻子很感慨地说:“真不能用过去的眼光看待农村人了,他们真不简单。”是啊,如今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且还在向美好的方向发展着。但愿自己的家乡,所有的农民,都能一天天富裕起来,像沿海城市一样,过上不比城市人差的日子。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