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88章 车翻墨海转轮圆,百种奇编宇内传_我有虫洞去明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搞毒品。)

  (如果你知道“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里的麻居然是大麻,你会不会觉得这是金三角两个大佬在交易?

  古代中国本土只有大麻和苎麻,而苎麻纤维粗一般会用来做绳,做衣服刺挠人。只有大麻的纤维光滑,是古代老百姓的衣服料子的主要来源。

  现在常见的亚麻时间很短,1906年从俄国引进的油类亚麻,1925年才引进的纤用亚麻,亚麻被称为胡麻。)

  搞定了油墨,接下来就是纸张,最早在黑风寨的时候,建过一个土法造纸作坊用的是竹纸制造法,

  (这里不展开,《天工开物》上有,感兴趣度娘)

  到了红旗城,又搞过麻料制纸法。

  到了辽东,树木众多,就搞了木料制纸法。

  对于造纸技术来说,那也算是经验丰富。没办法,光是纸包弹,就需要不少质量好一点的油纸,学校要用、扫盲班要用。

  没地方大批量的买,那就自己造。

  等老砾的化工组突破三酸两碱后,整洁漂亮的白纸就出现了。

  当然和现代的纸张那是没法比,但也比大明现在常见的纸张漂亮结实的多。

  这个时代也就顾不上什么污染和环保了,其实污染也没多大,不是现代造纸厂那种成吨化工原料的添加。

  汪鹏没那实力,仅有的一点化工原料,都当宝贝似的,生怕浪费。

  现在的原料都是天然的,所以不要当成现代小造纸厂,那种一个厂污染一条河的恐怖。

  一开始印刷是手工印,就像拓碑一样,在凸字上刷上油墨,一张张的印,速度很慢,前期还能凑合,到中期就赶不上需求。

  汪鹏只能开挂,从现代定制了一个仿制的1811年德国机械师弗雷德里希·柯尼希,和安德里亚斯·保尔发明的“滚筒纸平板印刷机”。

  按比例缩小,做的是可动的模型,看上去很是精细、标准。

  红旗城机械部门组织攻关,对照相关资料,掌握了各部件的功能。

  这种印刷机,是将滚筒纸置于运动着的印版之上进行印刷。

  用飞轮来驱动的,因此可以通过与蒸汽机相连接,提供动力。

  先试着整出了手动版,又在熟练后连上蒸汽机。

  因为技术原因,刚开始该印刷机可每小时印600张,熟练之后,迅速提高了印刷速度,正常已经能达到1200张。

  一台、两台、无数台……

  这架机器的成功仿制,直接把赤旗下的印刷技术提升了两百年。

  用熟练的工人和机械,代替了仅靠熟练工人的传统印刷技术,让赤旗下的书籍不再成为有钱人的禁脔。

  对于汪鹏来说,极大的减轻工作量,只需要从现代搞来净化版的书籍即可。

  除了确保自家的需求,大量便宜的书籍、纸张,也作为辽东的拳头产品,随着顺风行,向大明帝国的四面八方扩散。

  和大明乡下可怜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文盲率相比,沿着运河、长江航线的沿江城市,识字的人翻了十倍都不止。

  各种书籍都受到欢迎,更不用说应试书籍、儒家经典、时文汇编这些热销的书籍,这个时代可没有版权一说。

  惊不惊喜!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