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章 当年的老杨家_重回1982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爷爷、父亲都是独子,老杨家到杨昌庭这一代突然人丁兴旺起来。

  杨昌庭排在老三,大哥在养路班上班,二哥也是下乡知青,不过,被招工进知公社麻厂,老爸不同意,就留在家里做篾匠。

  有消息说,柳河的竹棕社要来招人,老爸觉得二哥到竹棕社才能发挥他的特长。杨昌庭知道,后来二哥和老爸确实进了柳河竹棕社,但几年之后,竹棕社没有业务活干,垮台了。

  现在五妹六妹都还小,但五妹十五岁,在柳河郊区,进一个小预制厂。六妹十三岁,虽然小,但已经不读书,旧宅的家务基本包揽。只有幺弟十一岁,秋季开学上初一。

  杨昌庭自己在七月初参加高考,但成绩差,今年没考上大学。曾经的经历也是如此,老爸最后支持杨昌庭复读高三,八三年再高考,考进省城一所大专,心愿得逞。

  也因为杨昌庭考大专,后来上班,进柳河机械厂,不到十年。市郊机械厂垮台,下岗,杨昌庭对生活的艰辛有更深的体味,也为后来的成功有了社会基础。

  幺弟因为三哥考取大学,引以为傲,在初中读书比较认真。初三毕业考取柳河市民师,学习四年,毕业后成为小学老师。前一世的2015年,幺弟在市五小担任校长。

  两哥哥、三弟妹的情况,在杨昌庭脑中过一遍,虽说他们几个后来日子过得普通,但平凡的人,不就是这样子?

  杨昌庭突然想到老爸,老爸杨柏榕一辈子过得有些坎坷:

  四岁,父母双亡跟着奶奶过日子,念私塾,参军救国。

  据说,杨昌庭也不知真假,当年爷爷是民国时期的缉私队员,专抓走私鸦@片的。

  后来爷爷在执勤中被走私的人埋伏,牺牲。奶奶得知后,吞服鸦@片自杀。一家人就剩下一老一小,有几亩薄田,靠着曾祖母纺纱、织布卖钱度日。

  父亲从小耿直,抗战时期从军,到过重庆宪兵队。也就是在宪兵队里,他那耿直的性格就是那段时间培养出来的。

  后因为上司得知他是家里独苗,家里还有一个老奶奶,才令他退出军伍,回到家乡。

  解放前当过乡村教师、脚夫、钓鱼、自学篾匠,解放时因为有文化,招进农会,因不肯参与贪墨,被陷害定性为地主成份,之后索性离开,不做南瓜干部。

  一家人近十张嘴,当南瓜干部确实养不活,过不开日子!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回到老家长平大队,在土里刨食,又有大儿子帮撑,日子撑了下来。

  杨昌庭知事之后,对更早的家庭艰苦没有太多记忆。他对老爸记忆最深的,就是吃东西比较挑剔。胃不行,家里但凡有一点荤腥,大多都留给他。

  记忆中老妈一直这样做,她也一直训诫儿女们,不与老爸争食。

  老爸在宪兵队从军期间,还留下一个祸患,那就是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