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章 青春记忆(二)_重生97之另类地产霸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典范,李达康和这位谢流生舅舅家的关系,可以认为是对这句俗话最生动的诠释。

  流生舅舅今年37岁,祖籍在河北,至于他具体是河北哪里人,李达康其实直到现在也不太清楚。

  他只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小到那个时候的李达康根本就还完全不懂事,在他的老家赣源,在那个国家级贫困县县城的城乡结合部,突然来了一大家子外地人,一对夫妇带着6个孩子。

  后来这一家外乡人和李达康的外公外婆成了邻居。

  因为那个时候的李达康实在太小,虚岁都还不到5岁,所以对于这大一家子为什么会流落到自己家乡,他当然是完全搞不清楚。

  他只知道这一家人的说话口音,和周围其他人完全不同,并且听上去好像很好听的样子。

  然后对于这一家人的两个家长,李达康按照家里长辈教的说法,称呼他们为“河北外公”和“河北外婆”。

  既然长一辈的称外公外婆,那么年轻一辈的自然就要喊舅舅阿姨,于是就这样,李达康稀里糊涂多了一大堆长辈,其中3个舅舅3个小姨。

  随着李达康慢慢长大,两家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那6个舅舅小姨,都称呼李达康的外婆为“奶妈”。

  李达康在小的时候还不太理解,那6个舅舅小姨为什么要称呼外婆为“奶妈”,因为他们明显要比自己的母亲小很多,谢流生是大舅舅,也只比自己大17岁,而最小的那个小姨其实只比自己大3岁,只比大哥李达贤大几个月而已,所以他们明显没有喝过外婆的奶。

  等李达康懂事之后才知道,他们喊“奶妈”其实是一种敬称,其实就是“感谢您把我们奶大”的意思。

  真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在小时候,李达康的家庭条件虽然一般,但父母好歹是传说中的“双职工”,并且外公就住在县城的城乡结合部,不仅家里有“自留地”,并且在年轻的时候,外公还在县里的供销社当过临时工,就在供销社的菜市场上过几年班,所以温饱还是不用愁。

  但是流生舅舅家的情况就不一样。

  李大康记得在小的时候,“河北外公”打铁的手艺不错,是一名非常出色的铁匠,就凭着这门手艺,他后来进了县里的农机厂,只不过好像也是临时工。

  那么完全可以想象,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那么大一大家子外乡人,仅靠一个人在农机厂当临时工的收入,生活无疑是非常拮据的。

  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后世的年青人当然是没有这个概念了,然而在那个年代,在河北外公一家,这却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

  总是还好,河北外公一家是因为来到了李达康的家乡,那个地方虽然贫困,民风却非常淳朴,于是就这样,河北外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