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4章 回泾阳_大唐之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学没毛病,可天天追着人写诗就讨厌了,还乐此不疲。

  王福畴、王福效、王福祚年纪都不大,最小的王福祚也就比武义大两个月,都继承了王家的优良传统,好读书。

  王家在捧他,在帮他挣名声,王家子弟首当其冲,他们都以知道武义的事迹,尤其是诗作,令王家子弟羡慕不已。

  “三个都去?”

  “嗯,家主说应该出去历练一番,到时就在泾阳书院读书,这事就靠世兄了。”

  “小事,小事。”武义笑了笑,去就去吧,就是有点烦人。

  “武义,家主叫你去书房。”福畴笑眯眯的喊着,如今都比较熟悉,彼此都很随意。

  “小胖子,东西准备好了吗?”

  “武义,我说过多少次了,不能叫胖子,要叫兄长。”

  武义一手搭在他的肩膀上,无所谓到:“这样显得亲近,家主有什么事?”

  福畴投降,叹了口气,“不知道。”

  书房,古时标配,文人的起点,读书作画,吟诗作对,都是最好的场所,在武义看来,书房就是一种寄托,古人常说寄情于山水,不如说寄情于书房,这是对文人来说。而对于野心家、阴谋家,这里又是密谋的最好场所,古往今来有多少大事是在书房商定的。

  “准备的怎么样了?”王度一副长者做派,悠然的喝着茶。

  “差不多了,明日出发。”

  “听说泾阳印书速度很快?”

  “还可以”,什么意思?要印书?武义暗想。

  “这六本书都是家兄所着,你帮我印个几十本,我打算送人。”

  几十本还不够麻烦的,武义估计他是想传播,王通的大名,他这一个多月都快听出茧子了。

  “多印些不好吗?”

  “不麻烦?”王度满脸笑容,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一家人,说什么麻烦,您做的一切,晚辈都看在眼里,这些都是应该的,每本两千册如何?”

  “哦,好孩子,你不会是哄我开心吧?”

  武义躬身行礼,他可没那么无聊,“这么好的书,就应该传开,要不多可惜。”

  王度起身大笑,来到他身边,不停的拍着肩膀以示鼓励,“交给你了。”

  王通谥号文中子,后世更是把他列为“五子”之一,可以和老子、庄子平起平坐的人,他的书差不了。《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六部。

  一切准备停当,翌日出发,浩浩荡荡几百人,不知道的,还以为什么大人物,其实就是一个小县侯。

  走走停停,日落而息,快马几天的路程,一行人走了半个月。

  长安我武义又回来了。

  没进长安,直接拐到泾阳,主要是风尘仆仆的,看谁也不礼貌,再说也没谁值得一看,除了那个快生产的女人。

  回来就是好,一到泾阳,百姓欢迎,不是欢迎光临,是欢迎回家。

  武义肆意的打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