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8章 暴风骤雨6_唐朝那些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位奇人,这两兄弟差一点就走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老路。但代价竟然是李倓身死,为兄长让路。

  李豫是长子,其地位轻易无法动摇(长子就有这点儿优势,唐朝虽然宫廷斗争频繁,但是每次要动长子都会有一番风波)。而支持他的李泌又很得李亨的敬重。

  正直而富有才干的李倓,政治经验不足,对于即将到来的阴谋没有警惕。

  于是,当他成了众多权贵的眼中钉、肉中刺时。危机四伏而不自知。

  遭逢乱世的李倓,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干,但历史给他表现的机会实在不多。

  首先他没做成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其次他没过多久就死了,最终没能等到回长安。

  如果他能活下来,也许后来还会有一番作为的。李倓所欠缺的。实际就是野心、政治谋略和人脉。

  李倓没有野心(或者野心不明显),在不涉及权力时和兄长李豫感情深厚。

  不过唐朝弟弟谋害哥哥的事太多,李亨这么绝情恐怕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以英武优秀又像极了年轻时李世民、李隆基的李倓,显然能力和口碑都在有些“庸懦”的李豫之上。

  按常理推断,值此乱世李倓要是有心,夺位的可能性确实很大。加上年轻气盛的他口不择言,很可能说过一些心高气傲没太把兄长放在眼里的话。

  于是,再经“有心人”(张良娣、李辅国)一番“加工”,就变成了“他恨自己没能掌兵,就常在半夜阴谋加害兄长”了。

  其五,李亨的软弱与多疑

  李亨既是父亲又是皇帝,作为最高决策者赐死第3子的命令是他签发的。他是李倓生命权保障的最后一道关口,他要是意志坚定、头脑清醒、不轻信谣言,怎么会处死自己最有作为的一个儿子?

  在李倓和李豫的权力争夺中,后者得到了来自李泌、李辅国等人强有力的支持。

  从有限的史料中,我们隐约感觉到李亨当初放弃以李倓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有些许无奈。

  这种无奈,源于自己的皇位尚未稳固。总司令一职的人选,原本不过是一次人事任命而已,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的人事任命,却埋下了后来赐死建宁李倓的伏笔(李倓逐渐被排斥在接班人之外,进而成了李豫顺利过渡的障碍)。

  赐死李倓,是李亨又一次迫不得已的忍痛割爱。

  这次迫不得已,主要源于张良娣、李辅国等人的压力。皇室内部,政治利益总是高于脉脉亲情。在两个儿子、两股政治势力的斗争中,李亨在反复权衡后,迎合当时实力派的要求,无奈地选择赐死李倓,这才造成了李倓最终的惨淡结局。

  总而言之,建宁王李倓之死绝非史书记载的那么简单。李辅国和张良娣的几句诬陷之词并不足以致他于死地,他真正的死因是和长兄李豫权力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