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5章 暴风骤雨3_唐朝那些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但急功近利的李亨,

  后来并未完全采纳,致使这位“超级谋略家”的战略设想。没能实现。李亨坚持先收复长安取得阶段性成果,

  来树立威信,巩固自己的地位。结果,把叛军赶回河北,从而形成割据局面,后患无穷。元朝胡三省在对《资治通鉴》作注时,

  就说到:“假如李亨用了李泌的策略,史思明岂会再次为害关中和洛阳”(后来史思明降唐又叛唐,又使变乱延续了好几年)!

  李泌同时还是具有博大胸怀的政治家。在此期间,对外他制订了“不求速胜。务求根除后患”的方略;在朝廷内,他帮助李亨妥善地处理了长子李豫与第3子李倓的关系(促成李豫担任“天下兵马元帅”),

  还解决了李亨与父亲的棘手关系(力主主动迎回,争取父亲对其政权的认可和旧臣的归附)。使危乱中的朝廷内部得以安定。

  特别是李泌强调“不追究原来的过错”(“不修旧恶”,不对李林甫挫骨扬灰,不使想投降的人寒心。

  希望李亨能够以一位心胸开阔的皇帝形象,出现在臣民面前)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平叛的力量,安定了局面。

  但是。毕竟李亨在关键的时刻,并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战略意见。757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李亨想重用李泌,但他表示“报德已足”,要求继续隐居。

  李亨不解,李泌回答说他有5条理由(“五太”)不能留下来:“我遇到您太早,您给我的权力太大,您宠信我太深,我的功劳太高,我的事迹太离奇。”

  当时人柳玼就说:“长安、洛阳的收复,李泌出的计谋最多,他的功劳超过了鲁仲连(战国时期,帮助各国排解危难)和范蠡(春秋时期,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并灭吴)。

  ”李泌去意已决,大概李亨也认为天下已定,就批准他退休。十月,赏赐他隐士的服装和住宅,发给他三品官的俸禄。

  但是,李亨可能永远也不知道,李泌离开的真正原因。这实际上,正是由于李泌与皇上关系极为亲密,招来了奸臣崔圆和李辅国的猜忌。

  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也由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才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进衡山修道。

  李泌的战略意图虽没有完全实现,但也取得了积极成果。文臣的谋略到位了,仗还得武将去打。

  放在很多朝代,像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这样的名将或死或俘,恐怕一时间统帅级的指挥员都不好找了。幸亏,大唐这个时候将星如云,才得到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几个将军可能改变不了历史,但要是没有这几位良将的智谋与拼杀,唐朝的命运必然是无法想象的。

  良将

  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唐朝,在几个中流砥柱般的战将领导下军民协力战斗,才得以逐渐平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