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章(这个扮相,也太值钱了...)_回到民国当导演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能这样,咱们刚开始办学,你要承担起把一身本事传下去的责任!你不能有事!”

  纪霜雨:“嗯嗯嗯,是是是。”

  老派的刘老长叹道:“成亲不成亲也不急在一时,哎,若有传人在,你便是不婚不子,百年之后,还有徒子徒孙记得你,为你上香烧纸。”

  纪霜雨:“……大可不必。”

  预告您一下,百年后清明已经不让烧纸了!

  还百年,本人九零后,哪来的孙子比我还大……

  ……

  华夏戏剧大学的入学考试火热进行,只要年龄在四十五以下都可以报名,社会反响比大家想象的还要热烈,沪上都有报名前来的,因为等不及沪上那边的分校开张了。

  最后招得第一届学生四百余人,放在现代可能还不足一个系的人数,但搁现在,已是相当有规模了。毕竟他们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

  报名最多的,就属演员。别管是戏曲、戏剧还是影戏演员,那叫一个多,很多都是冲着纪霜雨在这儿。

  毕竟纪霜雨排一部戏就捧红一个角儿,只这一点,就让学生趋之若鹜,甚至放弃去作为影戏中心的沪上了。

  这其中,同样是纪霜雨主持的导演系招到的人最少,一则是基数本就不大,大多数人也会选择舞美之类听起来更实用的专业。二则纪霜雨出的笔试题目很多人答不上来。

  纪霜雨出的题也不能说难,主要只是考较国内历史、市场、技术,几道附加题才考得比较深、广……也只是比较。但因为大家没接受过这方面系统教育,都拼各人了。

  最后抵达面试环节只有二三十人,让大家惊讶的是,里面还包括了沪上一位颇有名气的导演王和笙。

  他原本都被沪上影戏学校聘请为教师了,居然和老板打了声招呼,就跑京城来报名了!

  就纪霜雨看,王和笙是具有相当水准的,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他的作品也体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性――也是现在很多优秀华夏导演的共通点,有思想,但是没地方学最新技巧,还在自己摸索。

  纪霜雨立刻要求把王和笙提上来做教师,这样他也不算孤军奋战了,现在整个影戏专业就他一个教师……

  王和笙直呼自己是来上课的,怎么叫他当老师。

  纪霜雨好说歹说,表示做老师还是可以听课,王和笙才答应了。

  而面试再筛一次,就只剩十个了,这十个,应该细分戏曲、话剧、影戏方向的,不过第一届中多数是影戏方向的,其次新剧,戏曲最少。

  这些人里,大多数对导演一职有基础的概念,甚至从业经验,就如王和笙。虽然人数少,但可以说是精华了。

  他们以往无处学习,在得到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后,成长是很惊人的。

  未来数十年中,华夏戏剧大学为文艺界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这些人活跃在影视戏剧各界,不乏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