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二十章万灶宿貔貅(二)_崇祯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熊家没有找到任何可以幸免于难的办法。

  而郑家的郑芝龙,则是带着银子,驾着运着粮食的运输船往南京城行去。

  于此同时。

  刘世勋和孙传庭他们,也对这一次的水陆协同作战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总结,然后写好奏章,送往了南京城。

  至于还有一些在澳门活着的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也都被赶了出来,送去扩建码头了。

  那些被缴获的财物,也都有着运输舰,往回不断的运输着。

  特别是其中的粮食。

  而周边的官吏们也探听好了消息前来拜访,不过都是无功而返。

  他们都是军人,可不会掺和进去文人的事情当中去。

  打仗他们冲在前面,治理国家可就不是他们的事情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

  崇祯五年(1632)六月初六日,黄河于孟津决口。崇祯年间,黄河多次决口,军民商户死伤无数。百姓转徙,到处乞食,无路可走,乃聚而造反。

  此时黄河决口依然决然的出出现了。

  并没有因为崇祯已经花费的巨大的代价,用最新的水泥,进行了加固而消失不见。

  唯一让崇祯松了一口气的原因就是。

  军民商户死伤相对来说较少。百姓转徙,到处乞食也几乎没有,朝廷的反应很迅速,各种救灾措施使用之下,只要还有口气的人,都会有一条可以看得见的活路,至于聚而造反,那更是无稽之谈。

  没有了造反的基础。

  谁会不要命的去做那种杀头的买卖。

  南京城中。

  崇祯看着面前的老人,心中满不是滋味。

  大明的水利和基建,本来都是张国维在处理,只是到了后来,基建的事务就多了起来,张国维也就找了不少的助手。

  这老小子,看人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

  据崇祯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过大的差错。

  然而,只要一出错,就是天大的错误。

  今年一年,人祸已经减少到了最低点,可天灾却不知不觉中方加大了许多。

  “臣有罪。”

  跪倒在他面前的老人,看起来已有六十多岁的样子的。

  面色憔悴,身体看样子在下一刻就会倒下。

  锦衣卫对这位老人的评价很高,在第一时间得知孟津决口的时候,就气的吐了一口血,若不是旁边正好有大夫。

  说不得那时就死在了当场。

  治理黄河此人算得上兢兢业业,没有出现任何的纰漏,奈何天不从人愿。

  遇到了这样的暴雨,黄河决堤也是不可避免的。

  崇祯给卫江使了个眼色。

  他已经让老人起身了,还说的大明现在已经没了跪拜的礼节,然而来人就是不听,既不解释原因,也不推脱罪行。

  只是颠来倒去说着自己有罪。

  有没有罪,崇祯心里能够不知道?

  老人心中能够不知道?

  不过是看到受灾的现场,那种惨烈的灾祸,让老人绷不住了而已。

  这世道,昧良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