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九十二章 逝者如斯_苟出一个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北又传来噩耗。

  左千牛卫大将军、金国公冯行袭病逝,享年六十有五。

  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已经过去,第一代的名臣名将们也逐渐凋零。

  古人五十不称夭,六十五岁,已经算是长寿了,特别是在这个纷乱的时代里。

  冯行袭长子冯勖出任沁州知州,政绩平庸,无功也无过。

  次子冯德晏,在李筠手下任都将。

  李晔遂下令冯勖承袭父爵,为上庸郡公,加封散骑常侍,二品功臣。

  追封冯行袭为枢密使,一品护国功臣,谥号忠敬。

  不过冯行袭的病逝,也令西北防御空虚起来。

  张行瑾、杨崇本、冯行袭原本是稳定三角,现在缺了冯行袭一角,要么张行瑾坐大,要么杨崇本坐大。

  这不是李晔愿意看到的。

  杨崇本在西北已经是封疆大吏了,若是再把廓州、兴海、天唐府交给他。

  搞不好弄成尾大不掉之势。

  别人有野心是别人的事,自己不知道防范,就是自己的愚蠢了。

  杨崇本可以在松维扩充势力,也可以在高原扩充势力,但决不能把手伸入河湟腹心之地。

  这不管他忠不忠心,而是制度上防范。

  西北唯一能弥补空虚的除了老丈人张全义,就剩阿史那真延了。

  张全义年事更高,阿史那真延为将尚可,英勇无畏,为帅就有些勉强了。

  杨师厚、高行周、刘知俊刚刚经历大战。

  李筠镇守幽州,周云翼镇太原,李嗣源镇临潢府,朱瑾年纪也大了,李承嗣在营州修养身体。

  李晔思索了一阵之后道:“升李存审西南行营招讨使,权知西南诸军事。”

  李存审也是一员帅才,历史上大小百余战,未尝败绩,兵略并不在周德威之下,受到李存勖的猜忌,放在后方坐冷板凳,所以才比杨师厚少些名气。

  这样的猛人不拿出去砍砍人,放在家里实在太浪费。

  “吐蕃现在是个什么情况?”这几年心思都花在辽东,也不知高原怎么样了。

  赵义存一愣,有些回答不上来。

  李晔没有怪他,“你让枢密参事们把高原的线报整理出来,汇报给朕。”

  皇城司只对皇帝负责,所以高原细作的线报都是向皇帝行辕汇报的,枢密院现在也成了随军的部门,李晔身边总带着三十多名枢密参事,负责处理军情、整理谍报,制定作战计划,部署后方粮草,统筹各部之间的协作等等诸多事宜,算是如今大唐最繁忙的部门。

  “属下遵命。”赵义存匆匆而去。

  枢密参事们效率颇高,当晚便有结果。

  赵义存说不清楚,直接把枢密参事拉过来,“禀陛下,自僧人们入吐蕃,陆论藏日夜防范,高原之上各城邦主纷纷尊奉我大唐僧人,提出与陆论藏辩法,陆论藏不从,各城邦联合,组成护法军,围攻逻些城,不敌张行瑾。自佛法传入高原之后,陆论藏声势大减,门徒纷纷离散,转投真正佛门。”

  这个枢密参事比较年轻,说话啰嗦,不过李晔差不多听清楚。

  佛门得到了高原各城主的响应,用以对抗陆论藏的歪、理邪、说。

  成果还是很显著的。

  “杨崇本有何动静?”

  “杨上将军向西川道、陇南道索要粮饷,秋时发动过几次进攻,皆无功而返。”

  自从蜀中之战后,杨崇本就变得消极起来。

  当然,也跟李晔没有封他为大将军有关系。

  但平心而论,杨崇本的功劳还不够。

  周云翼、辛四郎是从龙之臣,冯行袭雪中送炭。

  至于杨师厚、刘知俊、李神福、李承嗣、朱瑾这几人,哪一个不是赫赫有名的大将?

  战功无数。

  再说伐蜀伐南诏,主要的功劳也不是杨崇本,而是杨师厚。

  李晔至今没有忘记当年他在邠州摆了辛四郎一道,不然也不会有他现在的地盘。

  心思多了,容易钻牛角尖。

  “秘令松州皇城司、宣教使对杨崇本作出评估。”有些人,总要敲打一下,才会乖乖听话。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