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六四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处黄河岸边,想着一河之隔的对面正在修的那条后世同等技术条件、同等铁器工具下,一个地级市的动员和控制能力,与这个倾全国之力的动员和控制能力的惨烈对比,就明白这不过是妄想。

  要推动晒盐法改革的难题,从不是生产技术上的,而是缉私技术上的、是基层管理能力上的难题。

  换一种适当松一些的、符合现在大顺控制能力的手段,允许资本入场呢?

  靠资本充足,把这些小盐户都挤垮,让他们成为赤贫的无产者,为新时代的降生提前孕育呢?

  略微在菀渎盐场做了一番考察后,刘钰给皇帝写了关于盐政改革的第二封奏折。

  一共两个问题。

  为什么两淮盐会出现“川盐入楚、粤盐入湘”的走私情况?湖北和湖南,可都是两淮的“销售区”。

  因为川盐用天然气煮盐,根本不用烧柴禾。

  而广东福建,则因为前朝管辖的少,早早普及了晒盐法。

  使得两淮地区的盐的成本,是远远高于这两个地方的。

  烧柴,也得花钱。

  甚至于,烧柴的钱,几乎是占了煮盐三分之二的成本。

  柴禾不是到处都有的,为了煮盐,又许多很多的土地专门种树,用种植的树木,保证煮盐的燃料问题。这又变相增加了淮北地区的土地矛盾。

  而不管是四川的天然气煮盐,还是福建广东的日光晒盐,燃料成本是省了的。

  所以,想要根绝川盐入楚、粤盐入湘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最好是让两淮采取晒盐法。

  否则,都是些治标不治本的手段,越查私盐越多。

  这是成本问题,用来解决两淮盐的盐税在湖北、湖南被走私盐夺走的问题。

  另一个,就是刘钰提出类似于松江海商集团那样的方式,以大公司的形式,方便政府监管控制,采取晒盐法。

  两淮地区晒盐法,有一个技术问题,那就是因为黄河入海的缘故,使得这里的海水比别处“淡”。

  比别处淡,想要晒盐就不容易。但实际上,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淋卤。

  既然没有技术问题,这种大公司投资、挤垮那些小盐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大公司,可以采用一些新技术。

  苏北地区本来就有用风车提盐水的手段,但是随着后来一步步往小农退,连煮盐也往小农退,宋时就有的苏北风车已经基本见不到了。

  现在大顺已经可以做出蒸汽机了,不敢也不能往纺织业上用,那完全可以用在这些对传统小农经济冲击不大的地方。

  为什么这些盐场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

  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煮盐的人逃亡,朝廷每年都要花钱招募,给一些股本,让他们来干。

  但往往,干不几年,就被盐商盘剥的吊毛没有了。除了逃亡,还能怎么办呢?

  这和传统土地小农不同,传统土地小农,朝廷这边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