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五七章 买办是条不归路(上)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不为也。若此事败露,岂不叫唐人又有出师之名?届时,难道危及到的,不正是父亲您吗?”

  德川吉宗微微点头,其实他根本就觉得这个想法纯粹扯淡,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只有小聪明而无大聪明。

  德川宗武颇为聪明,江户城中人尽皆知。当然,也可能是大儿子衬托的好,很多人是希望德川宗武继位的。

  此时以这件事略微考教一下,德川宗武算是过了第一关,至少不是那种慕虚名而处实祸的人。

  要是以往,的确是可以忽悠忽悠的。

  但现在,忽悠起来怕是极难。

  德川吉宗又道:“唐人又要求更易年号,此事可有先例?”

  “回父亲,有先例。昔者,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政上表,亦自称‘臣源义政诚惶诫恐,顿首谨言’。所用的,也是用大明之成化十一年,而未用本国年号之文明七年。”

  这倒不是提前准备的,而是他本来就博闻强识,又颇通古学、和学,所看书册又多。

  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日多读书,总有一天会用得上,好处也是极大。

  就像现在这种情况,一旦答出来,那定是能在父亲那加不少分的。

  现在的情况,德川宗武内心也有计较,这时候就不要去考虑什么“兄友弟恭”的形象了。

  都到这一步了,幕府将来需要的,不是一个懦弱的、兄友弟恭的守成之辈;而是一个锐气进取、聪明伶俐,能施展才华的聪慧之主。

  幕府今后要面对一大堆的烂摊子,此诚千年未有之变局。

  至少,这是德川宗武认为的,若不然自己终究是没有机会的。

  他已经知道了条约的内容,也知道在条约上,签订日期的时候,中日双方各自用各自的年号,又道:“昔日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首次致书大明,说的是‘通好’。故而在后面,用的仍是本国应永年号。待得册封之后,方用大明之年号。”

  “唐人此番作为,亦不过是觉得,这条约有些苛刻,不该对朝贡国用。所以,在朝贡之前,唐人其实亦承认日本国独立,逼着签订条约,不是对朝贡国苛刻,而是对敌国苛刻;但朝贡之后,就要另有说法。”

  “如今唐人兵备强盛,非日本之所能敌。又兼日后开埠,昔者,藤原不比作《大宝令》,曰:天皇,诏书所称;皇帝,华夷所称。如今东西二天子、各自称中华已无可能,唐人又最在意此事,故而天皇、年号之事,万勿纠结。”

  “此等虚名,实靠武备。”

  德川吉宗又点了点头。

  两次轻微的点头,在德川宗武看来,当真如久旱之甘霖,心头那团火更盛。

  跪都跪了,也不差磕个头了。要是都跪下了,还在纠结磕三个头还是磕四个头,那就是在小处聪明、在大处愚笨了。

  德川宗武的回答,很合乎德川吉宗的胃口。这种虚名虚礼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