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四九章 王谢燕、百姓家(上)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代的脚步就是这样的:一点点,消灭中产、消灭手工业者、把手工业过的下去有点小产业的市民一步步逼成只能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

  只是,手工业者,就像是一颗颗地里的土豆,是分散的、独立的、又不可能如工厂里做工的人一样天然具备纪律性和组织力。

  于是,刘玉的变革,就一点点地蚕食着他们,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消灭,尽可能不引发大规模的反抗。即便有反抗,也依靠着手工业者天然的分散特性,将他们分批镇压。

  而对时代中的多数人而言,这种缓慢的消灭,又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多数人,依旧还是睡土床、烧石炭、吃馒头、菜里放盐、秋天吃梨冬天啃萝卜。

  无非也就是今儿市场上有卖苹果的,第一年吃个新鲜,日后便是家常物;明儿来了一批大洋彼岸的胭脂洋红的染布,小媳妇们滴滴咕咕地琢磨着买一点,才不会管这胭脂虫的大洋彼岸到底在哪;后日不再用火折子吹火筒而用火柴了,时间一久,甚至连吞火柴头自杀这种事都已经习以为常,重点都不再是火柴头而是自杀本身了。

  生活在一点点的变化,却又绝对不像后世中国那般,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可能一生经历了世界正常发展的三百年的变化——小时候连电灯都没听过、要拿着高粱秸秆的芯到处借引火;老的时候却可以用手机、略微拨弄一下网络电视了。

  而人的适应性,是很强的。一个小时候连电灯这种东西都没听过的人,中年时候便连白求恩是加拿大人、电线不能用水浇灭火这样的事情都习惯为生活的一部分。

  更何况,此时大顺这种看似剧烈、实则于生活的变化很缓慢的变革。

  对百姓而言,是这样的。

  因为,百姓所能接触的东西,一定是能量产的。而不能量产的,平民百姓之家是很难接触到的。

  但对大顺朝廷内的统治者而言,他们所感触到的生活上的变化,则相对平民百姓而言,剧烈得多。

  毕竟,有些东西,这个时代,靠手工不计成本地去搓,是完全可以搓的出来的。

  不管所谓的“奇技淫巧”的想法,是不是一种主流。刘玉都在尝试让技术,摆脱“奇技淫巧”的印象。

  于是许多不计成本的、纯靠手工搓出来的、此时根本无法量产的新事物,源源不断地作为“贡品”流入宫廷。

  这一次,皇帝召见回京的刘玉,选在了西苑的一处建筑。

  这处建筑,本身没什么奇特的。

  但这座建筑周围的数百步之内,却有些许多此时本不该存在的东西。

  一些足以彻底击碎“奇技淫巧”这种刻板印象的东西。

  皇帝老了。

  随行的近侍要小心地搀扶着,防止老皇帝在西苑这一处建筑附近的小路上跌倒。

  除了皇帝、刘玉、以及近侍之外,身边再无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