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一七章 强迫去过好日子(中)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我作为妻子是合格的,我有劳动能力,且我的手很巧,可以织很多布”。

  男耕。

  女织。

  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加上这里适合种棉花,使得这里有俗语唱曰:插花描云不算巧、纺纱织布吃到老。

  固然说,伴随着李淦继位,社会稳定,休养生息,气候转暖等等因素的叠加,人口激增。

  社会现实已经是:只靠男性在人均三亩的土地上劳作,已经无法满足家庭的税收、地方赋、铜银兑换、劳役等封建压迫的需求,使得女性的劳动价值在家庭内部的比例增加——原本人均25亩地的时候,男耕女织,家庭劳动就算不算钱、不算在社会劳动里,那么男女对家庭的价值创造可能是八二开;现在人均3亩地的时代,大概就是六和四开、七三开。

  但一方面,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依旧延续这人均25亩地时候打下来的意识基础。

  另一方面,也使得女性对于鲁布的技巧,若是不足,是真的难以养家。

  在这种氛围下,即便说,大运河已经不再是全国性的交通主干线。

  但是,这里一般自耕农的日子,也还基本过得去。

  如果说,移民是放在黄河北决之后的背景下,肯定从者如云。

  一方面原本的经济贸易体系崩溃;另一方面黄河漫灌,农业基础也基本崩了。

  那时候,留在老家,就真的只能饿肚子了。在那时候,说移民,自然简单。

  可尴尬的就是,现在,黄河没决口,要防患于未然。而这里的自耕农,小日子基本还能凑着和过。

  再加上这里严重的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守着祖坟等等情结,真的是件很难很难的事。

  最简单来说,安山湖周边的围垦,已经数百年。很多家庭的祖坟都在这里。

  现在刘玉说,要把这里重现大野泽、梁山伯,要把这里淹了。

  也就等同于,要把人家的祖坟给淹了。

  这,要是没有阻力,那就真的只能在编造出的“中国”里找这样的地方了。反正,现实里,要淹人祖坟,在现实的中国,肯定是要闹出大事的。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也并不是传统文化、民族性、特有性什么的。

  这是个普遍问题。

  很简单,也很现实的玩意儿。

  以此时的欧洲为例,愿意移民的是什么人?

  在法国,愿意移民的、愿意背井离乡的,是啥?

  是胡格诺教徒。

  那是圣巴托洛缪大屠杀,被杀到塞纳河都堵住了的异端。

  那是《枫丹白露敕令》直接宣布,这群人是垃圾、要清除、是非法的人。

  法国的农民但凡要是愿意移民,不至于加拿大地区,要靠混血的阿卡迪亚人,或者“红皮法兰西人”来挑大梁。

  西班牙愿意移民的,那是什么人?

  是犹太人、是新教徒。

  西班牙、葡萄牙,那是还有宗教审判所的。军事化组织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