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一八章 死与复仇(十八)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质量”上,和印度持平,但还不如中国。

  算生产效率,已经高过了中国和印度。但是,因为物价问题,在价格上,依旧毫无竞争力。

  随后,英美开战,英国无法从美洲获得棉花和靛草,于是大量投资印度,种植棉花和靛草。同时再用军队和关税控制,摧毁印度的手工业。

  到1826年,已经有英国人看明白什么叫殖民市场了。

  【如果没有东印度公司的武力统治,曼彻斯特的工厂在一开始就会停止,甚至不可能再次启动,即使是蒸汽的力量。】

  【这一切是由印度制造业的牺牲创造的。如果印度独立,她本可以进行报复,对英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从而保护自己的生产产业免于毁灭。】

  【但,现实中,这种自卫行为是不允许的。】

  所以,此时大顺内部,如刘钰等人,对威廉·皮特的评价,是不怎么高的。

  因为威廉·皮特的政策,从后世的结果看,的确是造就了英国的繁荣。但这属于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皮特自己并不重视印度,而是依旧把未来赌在了过去经验的“鳕鱼、白糖、烟草”上。

  他无心插柳的举动,使得英国的纺织业在大发展的时候,拥有了一个广阔的、被为谋求“土地税”的东印度公司控制的印度;也使得在英美战争期间,英国可以从印度获得原材料。

  而威廉·皮特自己,此时依旧认为,加勒比是珍珠,北美是珍珠。

  实际上,真正的机缘在印度。

  或者说,英国崛起的真正原因,是工业革命。

  但威廉·皮特对工业革命这个趋势,并无任何的认知。但他的一些战略思想,在客观上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条件。

  除此之外,刘钰对威廉·皮特评价并不高的原因,还是一个,但另一个就比较不好听了。

  另一个原因,是刘钰认为,威廉·皮特和后世那些昭和参谋差毬不多,或者说,这只是个在战术上暂时赌赢了的昭和参谋。

  脑子里压根没有真正的战略格局,意识不到一个根本的“打仗其实是个经济问题”的事实。有点像是那种对着世界地图,咔咔一通画,却不去考虑画的这几条线要花多少钱、钱从哪里来、问谁收税等等问题。

  而且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过于一厢情愿,思维方式总是认为,对方应该怎么样,却不考虑对方如果不接受、不这么样会怎么样。

  如果皮特不是昭和参谋式的的战略水平,那可能就是他是反对派起家,以至于习惯性地为了反对而反对。

  甚至在刘钰看来,要不是无心插柳的印度,皮特真的就是个暂时战术胜利最终导致帝国瓦解的昭和参谋,只不过无心插柳的印度和后续的英国工业革命,给他加了太多分而已。

  类似于疯了一般的七七之后、到处独走继续扩大侵略的那群参谋,结果在华北农村的青纱帐里,一下子找到了跨时代的黑科技,直接拉开了和地球其余国家的代差。事后咋评价,难道说那些没脑子的独走派,就是战略大师?

  是以,在刘钰看来,皮特的水平真就一般。

  不过,也正是因为皮特明白殖民和侵略,通过对英国过去百年的历史,明白了英国的财富之所在。

  他破除了“不知为何而富”的那种焦虑。

  他也破除了对传统的神圣迷信,以及对那些扯淡说辞的信任。

  所以他才制定了“全球战略”,要利用舰队,摧毁法国和西班牙的贸易,使得英国扩大《航海条例》的范围,只能让英国赚取贸易和二道贩子利润。

  也因为他隐约知道英国发展起来的本质原因,所以他才对大顺这次参战到底想要什么,惊恐不安。

  如果,大顺真的想要贸易。

  那么,英国的纺织业,就完了;英国的金融业,也完了,英国的地理位置是不如在莱茵河入海口的荷兰的……

  或者说,他所熟知的、找到了本质的、英国这百余年发展所依靠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两大原始积累的法宝,就完了。而这两大法宝,是他破除了那些焦虑之后,所认知的英国强大的根源。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