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章 三战定印度(六)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图纸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这得花多少钱?是否值得修?

  印度的节度使人多,但是他们用大炮的水平简直可笑;法国人会用大炮,但是法国人的人数太少;法国的海军还经常性地拉胯,难以在海面上进行威慑,拦截解围的舰队。

  在不考虑大顺下场的情况下,这个堡垒,应该说性价比是极高的。而且,一般来说也是够用的。

  然而,任谁也想不到,大顺居然会直接参战。

  舰队直接封锁了海面。

  大量的重炮和非常优秀的炮兵,从淡马锡的海军基地运来,集结重炮炮击。

  数千人的专业预备役士兵,可以一声令下就被征召起来,乘船渡海来这边挖战壕。

  以及意想不到的精锐的专业攻城部队,会出现了印度。

  现在,一切都已经晚了。

  眼看着大炮在胸墙掩护下,一点点被拖近了凸角堡,英军指挥官示意部下,准备投降。

  “我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义务。继续打下去,已无意义。中国人一旦把大炮拉上去,我们所有的建筑和炮台的背后,都将暴露在中国人的大炮射击范围之内。”

  他阐述了一下投降的原因,部下对此也没有任何的质疑。

  现在,能扭转局面的唯一战术,就是反击夺回南侧的凸角堡。

  但是,大顺的士兵登上凸角堡后,就用让英国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构建了胸墙和炮位。

  毕竟,那些人只是广义上的掷弹兵,真正的名称是战斗工兵。

  而且,大顺这边的那种可以曲射的、轻便的、发射手雷的小炮,给了这些英军足够深刻的印象。

  就像是很多很多年前,三十年战争中对瑞典的嘲讽一样:你们没有皮炮,就不会打仗了。

  三十年战争之后,皮炮被淘汰。

  可百余年后,这种轻便的、可以两个人抬着的小炮,再度用一种特别的形式复兴。虽然已经和皮炮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除此之外,那些射击技术极佳的桅杆射手和散兵,也让英军不想再发动夺回凸角堡的进攻。

  因为,没法夺。

  从中堤走,那会直接被火枪和手雷覆盖,完全无法集中成横队,发挥火力优势。

  从里面走,凸角堡上的大顺军队,相对于里面的空地,居高临下。

  从外面走,在东侧的门出去,集合,去攻击,就算不考虑那些散兵和桅杆射手那准的可怕的射杀……在东南侧的空地集结,那不是直接给了海上的大顺舰队一个刷人头的机会?

  理论上说,在凸角堡的后面,应该还有一处高出来两米左右的主堡,从而在凸角堡被攻破口,从主堡射杀,同时从主堡发动反击。

  但现实是,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主堡。唯一类似的结构,三角堡背后有凸角堡、高度依次增加的解构,都在北侧。

  圣乔治堡百分之六十的建造费用,都花在了北侧和西侧。

  这是对自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