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五章 太子难当(上)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很多东西都是前所未有的。

  但皇帝觉得他多少能够看破这些表面的区别,读史依旧有用,只要别刻舟求剑,而是多去考虑当时的现实情况。

  就像是读《盐铁论》之前,不可以不读《平准书》。

  而读《平准书》之前,又不可不去读一读之前大顺征伐西域时候的“账本”,理解一下什么叫【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

  再去看看大顺下南洋的账本,为什么同样是万里远征,下南洋的成本就比去西域便宜的多。

  在皇帝看来,大顺最缺的,其实就是“木牛流马”,一种高效的运输工具。

  因为伴随着南洋和关东的开发,以及刘钰的“酿酒外贸日本卖米等蓄水池”策略,实际上大顺能够控制的粮食产量,实际上已经基本可以做到有灾就赈、不至饿殍的地步。

  难度始终在于,怎么把天津港、松苏港的粮食,运过去。

  困扰大顺的是物流问题。

  这也就是当初刘钰在盐政改革时候说的,盐政问题想要最终解决,要么全国各地哪个省都靠海或者有井盐矿盐;要么就要有一种一个月内能从东海到西域的交通工具。

  《平淮书》也好、《盐铁论》也罢,以此时皇帝的视角来看,都是在“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这個现实前提下的解决方案。

  因为千里送粮损耗巨大,所以中央财政才要有钱,有很多很多的钱和财富。

  以此时大顺的视角来看,很多政策,都是围绕着这个物流的现实而存在的。

  至于说专营之利什么的……皇帝整天羡慕英国的航海条例,和超高的茶糖专营收入,以及一年上百万的东印度东方贸易品专营权收入。一个巴掌大点的小国,一年能收入两千万两,简直就是要好好学习的对象。

  所以皇帝才支持刘钰的盐政大改革方案,直接搞了川南和淮北两个大型的半工业化大盐场——英国也不产茶叶,但依旧属于在生产端收税,因为茶叶可以算是“东印度公司生产”的,在生产端收税之后,剩下的就不收了;而刘钰的盐政大改革方案,本质上也是在生产端收税,盐是那些大晒盐场生产的,挤死低效手工业私盐,而且工厂越大越好,这方便在生产端征税,也方便一旦有事朝廷直接官营。

  现在对大顺来说,专营之利有,粮食布匹也不缺,即便不进行全面的改革,那么要保证有灾荒的时候能够赈济,似乎就可以近乎无限期的续命。

  因为,凡事如果只看明面的账本,是看不明白的。

  比如前朝的农税,收的真的不多,怎么就遍地烽火了?

  比如漕米的600万石,似乎也不是啥大负担,可为啥弄的百姓困苦?

  因为……600万石漕米,账本上只写了到账数,不会去算物流费用。算上物流费用,损耗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