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四二章 多歧路,今安在(一)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估计权哲身肯定是懂,他虽然不知道星湖学派左右分野后左派是复古土改派,但既是能敏锐地嗅到了时代变化偷渡来到大顺寻找救世之道,这种人肯定明白老百姓没粮食吃会造反的道理。

  实际上,“天下的粮食其实够吃”这个道理,恰恰正是拦在权哲身接受刘钰的歪理邪说的第一道阻碍。

  很多后世理所当然的常识,在此时并不是常识。

  不是说就差了几百年,智商上有什么差距。

  而是朝鲜国封闭的紧,一个自小长在所谓三千里江山的人,一个没有在物质很丰富全球贸易盛行的时代生活过的人,真的很难理解——如果老百姓不去种地,都是做工,吃啥?

  他就算是贵族士大夫,不是那种一辈子的世界只是周围三十里的奴婢。

  可论及眼界,此时真的不如大顺一些被抓去东北、或跑到南洋的底层百姓。

  连世界到底多大,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理解世界、解释世界?

  正如伴随着天文学传入了朝鲜国,让朝鲜国的儒生产生了对朱子理学的怀疑。

  现在想让权哲身接受发展工商是为大利的想法,就得让他知道,世界很大,产粮食的地方很多,挖煤冶铁种棉花,和吃粮食,并不冲突。

  当然,这种忽悠的前提,是因为朝鲜国在朝鲜半岛。

  刘钰就没办法用同样的道理,跑去甘肃、陕西等地说。因为说了等于没说,南洋再多的粮食也运不到甘肃;可别处的粮食,走海运真的能运去朝鲜国。

  第一道障碍破除不了,后面忽悠他们北边挖煤南边种棉,就不可能。

  这句看上去不起眼的话,实际上就是在重塑权哲身的世界观。

  松苏地区,用不着刘钰来重塑这个世界观。

  因为明末时候,松苏很多地方就已经纯粹是不种粮食,卖布卖丝绸买粮食吃了。

  就像是完全不需要告诉中原地区的人,春种秋收,种地能吃饱;但要是去那些追逐野牛为生的印第安部落,说春种秋收才是最效率的生存方式,他们肯定觉得这不扯犊子吗?

  现在朝鲜国的情况,是刚刚从当年的战乱中恢复过来,农村刚开始出现高利贷、土地私有制倾向、刚出现统一的全国市场、商人阶层因为“全部赋税折色为米”的制度才发展起来没多少年。

  让他们去读《周礼》中的经济部分,绝对比让他们去读《国富论》,更容易理解。甚至于让他们读读《管子》中的经济学部分,估计可能都不能完全理解,多数只能凭空想象轻重术到底是什么玩意。

  这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有时候,眼中的世界到底什么样,会决定很多事。

  正如历史上朝鲜实学派的两大派别。

  历史上星湖学派这辈子都没去过中国,而且政治上不得志,大部分时间都是农村地区的半流放状态,目睹的都是农村的苦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