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八一二章 脉络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同。

  那么,尧舜等先王是帝?还是圣?还是帝圣一体?

  再换句话说,帝、圣一体,那么是不是把这套“试卷”做到满分,帝就是圣了?

  皇帝,按照这一个道统说法,是有封圣可能的。虽然只是有可能,但圣、帝一体,帝“考试”只要卷子满分,就能升格职称为圣。

  至于那句“君相不学这灵丹道,且往乡间亲自教”,大顺统治者也只当是“做不得帝师,发发牢骚,何必去管”而已。

  而这学派在乡间宣讲太祖六谕,帮助维稳,倒也没必要进行打压。

  再者,又因为当初有人为了自己的官位想搞文字狱,也就是泰州学派的“武王伐纣该请薇子做天子、自己回陕西”这个事。

  虽然没搞起来,但基本上可以宣告这个学派在官方层面上,彻底废了。

  废,指的是不可能作为官方学问了。

  既是本身废了,正道走不通了。

  其在乡间自干维稳,倒也挺好的。

  《太祖六谕》对封建统治者可是好东西。

  不只是对大顺这边好,文化圈都一样。

  幕府那边,六谕讲义是教科书;琉球那边,也是御教条。

  重点就在于“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当然,像是赵立本这样的大字不识几个的百姓,也没有居庙堂之高过,哪里知道这几句唱词里面,隐藏了这么多东西。

  反倒是那些比较通俗易懂的道德规范,他是非常容易听懂的。

  善自为善,与人为善。俱要勤吾耕煎,守吾门户,爱吾身命,保吾室家。务须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妇随,长惠幼顺。毋以强凌弱,毋以众暴寡,毋以奸欺良,毋轻易忿争。小心奉官法,勤谨办国课,恭俭以守家业,谦和以处乡里……

  见善互相劝勉,见恶互相劝诫。

  永为良善之民。

  这就让赵立本心里有些迷糊。

  他算是良善之民吗?

  想了一下,只怕自己怎么也算不上良善之民。

  当年兴国公搞盐垦改革,他的利益受损,对改革相当不满,选的可不是去当良善之民,而是直接和一些兄弟干了波大事。

  被骗到黄龙府金矿之后,自己要是良善之民,就他妈死在那了。靠着一身本身,和当初盐户暴动时候的经验,组织了矿工暴动。

  熬到了大赦,终于可以返乡了,虽然大赦之后自己的罪没了,但自己就是良善之民了?

  见善互相劝勉,见恶互相劝诫。

  啥是善?

  啥是恶?

  自己倒是兄爱弟敬,长惠幼顺。毋以强凌弱,毋以众暴寡,毋以奸欺良,毋轻易忿争。

  可,小心奉官法,勤谨办国课……

  官法直接圈地,这也需得奉?不奉便是恶,奉了才是善?

  他虽不识许多字,但也算是走南闯北,开阔了视野——虽然是被动的。

  但这种从黄淮走到黄龙府、经历过小农经济还未建立就直接瓦解的关东城市乡村的人,哪里还能是这些东西所能管束得住的?

  赵立本心道,这些玩意儿,说给那些一辈子没出过村子的人听听,或还有用。我这辈子,怕是悟不了喽!

  还是找到弟弟,看看老婆孩子是否还活着,离了这,自去关东好好过日子去。

  他在路边等了一阵,直到儒生引着他们把歌唱完,这才走上前去,叫了声叨扰,询问了一下弟弟的下落。

  倒也别说,这里的人似也确实比别处更有教化。

  说话客客气气,指点了他弟弟的田地,告诉赵立本可能在地里忙呢。还很热情地询问了赵立本从何而来,怕赵立本不知道,还仔细指引了路。

  赵立本道了谢,自沿着指出的路,去找自己的弟弟。

  虽然不会念诗,可那种近乡情更怯的心情,还是充满了心间。深吸了一口气,带着一种比当初在金矿暴动时候更紧张的心情,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