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零六章 上国心态(四)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兴国公的产业扶植低息贷款,审核严格,他直接出面给否了,坚决不贷给我们……”

  说到这,孟松麓心里也是有些不爽,觉得这就不公平。

  那些在苏北地区圈地的资本,就不需要考虑自我积累的问题。

  靠着海外贸易、盐业利润等早早完成了原始积累,不管是水利还是海堤运河,都是前期投资,赔钱货。

  可人家赔得起啊。

  撑过了基建运河这段时间,眼看着淮南的圈地棉田就要起飞。

  南通地区的纺织业资本,也会沿着阜宁到南通的运河,一路北上,不断渗透瓦解,将更多的运河沿岸的男耕女织,变成现在这种奇怪的男耕女织模式。

  当时乡约村社的尝试,就是复古制的。

  是均田授田的,要靠程廷祚提倡的“泛爱”和儒家的家庭伦理为单位,靠乡贤乡约为基石,泰州学派当年的聚合会为模型,搞出来的一个四不像的东西。

  如今到了这一步,下一步该怎么走,掺和进来的各个学派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就拿现在权哲身看到的这个村落里的情况,没被赶走的,留在村子里的,还有四百多户,这是个大村。

  全村涌进来六百多台铁轮织机,但这些织机都不是村民的,而是资本的。

  靠村民自己买,猴年马月能买到?

  程廷祚不是没考虑过,让乡约村社的各家出一笔钱,买几台织机。可这个想法有很大的问题。

  织机买回来,归谁?

  收入归谁?

  布是内部用,还是去卖?

  织布的人,得多少钱?

  各家各户是独立的家庭,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诸多矛盾。

  有部分复古派说,不如仿照明初模式,搞匠户制。乡约村社出人,做专门的匠户,每个月完成一定数量的织布量。

  但这个想法提出来,在内部就被否了。

  当初一激动,圈了24万亩土地搞尝试。

  税照常缴。

  水利工程的费用,照常出。运河挖掘,也是苏北圈地区按照圈地数出三分之二的钱,禁止商业资本投资防止日后收过水费。

  激动之后,处处缺钱。

  而且在阜宁到南通的运河修成、淮南圈地基本全面完成之前,松江的商业资本也压根不想给他们贷款。

  抵押物是有的。

  但是,这抵押物纯麻烦。

  垦荒公司可以贷款,而且贷的很方便,因为地是垦荒公司的,上面干活的是雇工。

  真要是收地的话,直接收地,自己经营就行。

  而这个乡约村社,是授田于民,使得制民恒产的。

  当初淮南圈地的时候,因为盐户产权问题,就惹了一堆骚。

  资本之前是一点都不想把钱贷给这个麻烦的村社。

  真要是还不上钱收地,稳固了小农生活的农夫,肯一无所有去做雇工?

  到时候闹将起来,不够麻烦的。

  又是穿着寿衣去县衙、又是割肉断指以明志的,这谁受得了?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