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八一章 破立之困(二)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子。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个“立”上。

  永嘉永康学派,是讲功利的。

  叶适对功利,是有自己的解释的。

  功利,要看目的。

  “勤心苦力为民除患致利”,这才是尧舜禹文武等人的王道。

  也就是,要苦心为民解决忧患、让人民得到利,以此为目的的功利,才是王道的功利。

  但问题是,他为了践行王道,也反对陈亮的“王霸并用”。

  说是秦之后的功利,是曲解了功利的本意。

  如韩非、李斯等人的功,是兼并六国,这是王道的功业吗?

  张良、陈平等后世的大臣典范、立功典范,他们的功,和自己说的功,是一回事吗?

  包括诸葛亮在内,时人解说,他虽然用霸道,但所作所为已经接近王道了。但诸葛亮也只是为了复汉,用的也是霸政,怎么能算是接近王道呢?

  这一点,又和算是同学派的陈亮发生了冲突。

  陈同甫生活的年代是什么年代?是靖康之耻的时代。

  他又是何等样人?

  据说辛弃疾的那首破阵词,源于陈亮骑马过河,马害怕,三次接近河边三次又退回去,陈亮觉得这马和偏安一方的那群人一样怂,拔剑斩马,辛弃疾倚窗目睹,遂引为知己。

  就那个时代。

  就那个脾气。

  陈亮自然是搞王霸并用的,甚至直接说,儒家道统在谁手里?

  在唐宗汉武、在汉唐帝王的手里,他们才是真正传承了道统的人。

  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因素。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怼理学。

  理学认为,孟子之后,道统衰落不传,所以才导致了佛教侵袭,汉唐是没有道统的。

  而陈亮则认为,如同道是永恒的,那么汉唐时代是现实存在的,难道那时候的老百姓都是迷迷糊糊没有道的生存吗?

  道不是空的,得依托事务存在,或者说得靠功利体现。

  这汉唐时候,人民富足,对外战争动辄打到北方草原、远征西域,显然汉唐不但不是没有道统,而是很有道统,要不然怎么解释汉唐咋没被人怼到偏安西湖呢?

  是以“唐宗汉祖之初心,未必和商汤、武王有什么区别。虽然可能犯了些小错误,比如急于登位什么的,但问题不大。所谓终不失其初救民之心,大功大德固已着天下矣”。

  他和朱熹之间因为这件事是打过漫长的嘴仗的。

  陈亮说,不但汉唐继承了道统,实际上,三代之治,也是王霸并用的。根本不是都是王道。

  所谓三代是王道,汉唐不是王道,无非就是三代把一些事做到了极致,而汉唐没有做到极致罢了。区别不大。

  朱熹则回复他“老兄视唐宗汉武之所为,察其心,是出于义啊?还是出于利呢?是出于正呢?还是出于邪呢?很显然嘛,唐宗汉武之心,都是出于利、出于邪。”

  “假如说,建立国家并且强盛,且传世久远,那就是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