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8.弄瓦之喜_李代桃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来了能混个一个半职,不想却是让他们做教书匠,每月八贯钱,给全家口粮,每户给两亩菜地,五亩林地。

  这条件实在不大吸引人,于是大半人连夜亡去。

  来来去去,去去来来,大浪淘沙后剩下了二十二颗顽石。

  二十二个教师教三十八个学生,怎么教突然也成了问题,按一个老师带六个学生计算,只要六个半老师就够了,剩下的十五个半怎么办?诸位老师为此吵吵嚷嚷争了半个月,仍然没个结论,眼看学生陆续报到,快要开学了,不得已只得请督学杨主簿来定夺。

  杨主簿一锤定音,本学堂学制三年,设三个年级,每年级分三个班,第一年为开蒙年,设书、文、算、画、体、礼、农七门课。第二年夯实基础,除上述七门课外,另外添加理、工两门课。第三年分科精修,除第二年九门课照开外,另外根据每个学生将来的志向量身增设一门功课。这么一算,教师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

  各位教师对杨主簿的主意难以评断高低,这个干法实在是太新奇,他们虽饱读诗书,对此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过也无所谓,他们当初肯留下来,无非是为了每月八贯钱和全家温饱,你说怎么干咱们就怎么干。

  杨督学的提议全票通过,剩下的是商量谁主掌哪一门课,这又免不了一番争吵,对此,李煦就不去过多干涉了,书、文、算、画、体、礼、农每门课教授的内容他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没有任何独创的东西,都是实践中已有的,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至少是自己说了他们可以接受的,太新奇的东西现在还不宜灌输给他们,稳定人心把学办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李煦没有寄予小学堂很高的期望,不指望学生们三年后去考秀才,走科举之途,那个太难,即使站在他的角度也觉得难如登天。办小学堂就是为了让这些孤苦无依的男孩女孩们有一个读书明理求上进的地方。

  至于更深一层的考虑,自然也是有的,不过那还有些遥远,眼下先走好这一步再说。

  从石子铺军营过江来到芙蓉小学堂,杨督学巡视了教室和宿舍,去看了食堂和教师们的菜园子,暮春时节,菜园子里满是碧幽幽的蔬菜,侍弄的很好,还有人养了鸡鸭。这就好,有心把菜园子侍弄的这么好,说明他们有长期扎根于此的打算。要想做成点事,组织稳定才是根本嘛。

  李煦走访了两户教师家庭,详细询问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问他们还有哪些困难,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记下来回头设法解决。

  当听到有教师家属反映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后,李煦的眉头拧了起来,当场对这种干一行不爱一行的行为表示了谴责。

  一个时辰后,李煦离开小学堂,沿着田间小径,在孩子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