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百三十四章 路线_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些尴尬,但还是在托拜尔斯的要求下,将“炸屎”给翻译了过来。

  托拜尔斯立即想到了自己最近几天去过的旱厕,再联想到前两天炸鱼的景象,不禁感慨:“杨锐先生真是个有故事的男人。”

  ……

  杨锐的故事,以及反向PCR的技术,在美国引起的轰动,就像是能源部把NIH的旱厕给炸了一样。

  并不过春节的美国人,在刚刚听到托拜尔斯的消息的时候,还只是处于观望的态度,但是,当杨锐的论文——《反向PCR的技术革新》寄送到了《自然》杂志之后,凡是与人体基因组计划能牵扯到的部门,全都变的不平静起来。

  尽管杨锐的论文尚未发表——以CNS此等顶级期刊的尿性,一篇论文排期到三个月以后都属于快节奏了,断然没有寄送到就当期安排的道理。

  一般情况虽然是这样的,但杨锐的论文,特别是他有关PCR的论文,却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程度。

  任何科研圈子都是一个小圈子,这一点从学术会议的规模就可以看得出来,不说数学和理论物理这种显而易见的超级小圈子,就是相对比较庞大的生物学圈子,总人数也不可能达到4位数,可以说,在CNS级期刊上发表过论文的生物学家,在世数量都不一定有四位数之多,再刨去那些离开了科研界的,打酱油的,年纪太大记忆力衰退的,剩下的也就是三五百人。

  再分散到一个个科研领域中,人数自然就更少了,随便什么级别的科学术会议,只有学者们懒得来的,没有想来的人太多容纳不下的。

  如果说,人类的生物学发展就是依靠这么几百个人来进行的,稍微是有些自大了一点,毕竟,科研阶梯大部分时间都是连绵不断的。但要说人类未来十年的生物学发展就指望这么几百个人,大抵是不会错的,剩下的几百万科研工作者,其实都是可供剥削的劳动者,劳动者们要是联合起来,自然是能毁天灭地的,但也就是毁天灭地而已。

  时至今日,PCR的圈子在生物学中已经不是一个小圈子了,人体基因组计划越来越可能实现的远景是一颗硕大的胡萝卜,更重要的是,PCR的应用在生物体系内如此的广泛,以至于所有关注科研前沿的生物学家,都无法无视它。

  自然的,也就无法忽视杨锐。

  因此,当杨锐的论文送到了《自然》杂志的时候,不用发表,这份论文就已经从欧洲到美洲的流动了起来。

  与PCR一样的简洁思路,与PCR一样的广泛应用,在第一时间,就征服了学者们。

  达尔贝科更是联想到托拜尔斯的汇报,专程打电话到中国,不能置信的问托拜尔斯:“杨锐真的是在炸鱼的时候,想到了反向PCR的点子?”

  “看起来是的,就是上个星期的事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