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六十九章 应对_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胡诌了,他只是找了些论文而已。不过,相互作用蛋白是钾通道的重要关联研究,杨锐在做钾通道的项目的时候,确实看了不少。

  对于相互作用蛋白,蔡教授不置可否,却是抓住杨锐话里地一点,问道:“这么说,你领导的实验室,不会做钾通道的结构方面的项目了?”

  “也不是完全不能做,如果资金充沛的话,先期做一些也可以。”领导实验室和加入实验室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老板,协调和指挥更重要,一个是打工者,要实地参与。

  老板是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实验室的,打工者通常只能在一个实验室里工作。

  对杨锐来说,如果有人愿意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刷顶级论文,他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啊。

  至于指导,其实也是用不了多少时间的,他过年回家的时候,黄茂不是照样趴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进度也没有受太多的影响。

  好的指导,就像是捅窗户纸,问题不在于力道有多大,而在于方向和距离。

  大部分的实验室负责人,对于论文的指导都是仅止于猜想的,养着大群实验狗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实现猜想,有时候是精巧的方法,有时候就只能愚笨的试错了。

  不过,杨锐做过一茬钾通道的项目,再指导就很容易了,虽然不至于像是学校的化学老师指导学生做标准实验那样容易,但比遛狗也难不到哪里去。

  而杨锐这样的回答,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不少人都露出满意的神情。

  杨锐的回答,说明这个学生的脑子是清楚的,不光智商清楚,情商也是清楚的。

  对于不熟悉杨锐的教授和副教授们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杨锐能够坐在这里的唯一原因,就是有一篇《CELL》,他要是脱离了钾通道,脱离了自己第一次的成绩,完全的重起炉灶,那就是无根之萍了,没有几个人会与他共建实验室。

  到目前为止,在场诸人考虑的其实都是共建实验室,而且往往将杨锐放在此位上。

  就大家看来,这已经是极好的待遇了。

  至于蔡教授说的独立实验室,更像是一张画饼,杨锐要拿到它的难度,远远比共建实验室大的多。

  甚至蔡教授自己,也是举棋不定。

  其实,要是就成果和论文来说,这里一多半的学者比不上杨锐。

  《细胞》、《自然》和《科学》三本期刊是科研领域的圣经,是硬的不能再硬的条件,全中国一年也发不了五十篇,分到生物学领域,根本达不到十篇。

  虽然这个位数的论文,基本都落在了中科院、北大或清华等顶级高校或机构名下,但这么些年积累下来,大部分的教授依旧没有机会或能力在CNS上发表论文。

  就比如唐集中教授,他虽然在影响因子超过10。0的SYST-BIOL(系统生物学)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