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99章 拔电话_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西地那非之所以能让海绵体硬起,靠的就是它刺激肌体,释放一氧化氮。

  从这个角度来说,吃伟哥是为了让自己充气。

  《science》想刊载的,就是充气过程来着。

  辉瑞在商业领域或许是很牛,但要让《科学》唯命是从,他们还做不到,也没有必要。

  西地那非此前只是一款商业公司筛选出来的有用的化合物而已,卖出1.8亿美元固然多,但在科学界的眼里,或许还没有“被杨锐看中”的分量重。

  负责对西地那非做临床实验的化学家也不过是世界四流的科学家——一流的拿诺奖,二流的等诺奖,三流在名校讲座,四流做终身教授——四流科学家大众眼里固然也是世界级的,《科学》却从来不是大众眼光的。

  然而,当世界第一阶的科学家杨锐同志,将西地那非整个解析一遍,以一氧化氮学说的观点来进行全新的描述的时候,《科学》也不得不让路。

  像是杨锐这样的超犇,他就是发表一篇一氧化氮的综述,《科学》弄不好都要刊登了,更不要说是数据齐全,思路新颖的论文了。

  论文这个东西,它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思路。

  到了读研读博的时候,好学生赖学生怎么区分?难道看谁杀老鼠杀的精彩吗?无非是谁的思路精奇谁厉害。

  学者教授科学家也是一样,活儿都有科研狗在做,工作量大无非是多用几条科研狗狗,每个月多花几个1200的事儿,阶层的划分,最终还要看思路。

  而在杨锐需要提出精妙的思路的时候,不是他不谦虚,其他人都是渣渣。

  《科学》杂志也瞬间被秒。

  几名审稿人都是第一时间联系了编辑,给出了文章通过的评价,并大力举荐——科研论文的双匿名制,在高端学者群里根本没用。

  不说期刊社本身能否在诺奖级学者面前,坚定的遵守,高端学者本身的资源就足够突破这个屏障了。

  像是“西地那非”一词,只要出现在论文里,大家第一时间就能想到杨锐。

  他花了1.8亿买辉瑞的消息,并没有掩藏起来,凡是关心科学界的人,多多少少都能听到些风声,相关的圈子更是如此。再说了,审稿也不是闭卷考试,审稿人也是需要参考资料的,不管用什么姿势查阅,都不可能漏掉杨锐的消息。

  “杨锐做出了新成果”的消息,没等最新一期的《科学》发表,就传了出去,逼的《科学》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为其排期。

  整个过程,杨锐都不用主动的去推动,就轻松的完成了。

  等到绿石角的人,拿着《科学》去FDA的时候,其实FDA的科学家,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