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55章 圆明园_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振兴中华”的口号,就渐渐的变成了女排的专用口号,不仅在80年代家喻户晓,还是女排精神的口号代表。

  而今,又是北大的学生们,将这个口号,挂在了圆明园的前方,赠送给了自己的同学和老师的杨锐。

  在中国记者看来,这才是值得纪念的一幕。

  中国文化,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的传承。

  中国记者瞄了外国记者一眼,忍着不去羡慕他随意使用胶卷的自由,转而对自己打起气来:真正有价值的画面,只有自己的照相机,才能拍出来。

  他留了十张照片,一直没有去用,就等着杨锐出现。

  在他的设想中,当北大的学生们拥簇着杨锐来到现场,在篝火后,标语前,将杨锐跑起来的场景,是最值得自己抓拍的。

  如果这样的场景出现,他也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将之拍下来。

  唯一的问题,就是杨锐始终没有出现。

  “杨锐呢?”

  “杨教授呢?”

  “杨主任呢?”

  现场一阵混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叫法。

  几名记者更是焦急的在人群中打转,没有杨锐的参与,总感觉少些什么啊。

  “我们找杨锐去。”不知是谁,振臂一呼,云者景从。

  浩浩荡荡的人群,便从圆明园,再次转向北大。

  但是,即使大家趁机将毗邻圆明园的北大转了个底掉,依旧不能发现并不存在的杨锐。

  “咱们去杨锐家里找他吧。”

  “谁知道杨锐家在哪里?”

  “没有认识杨锐的吗?请杨锐教授来北大啊,大家都是支持他的。”

  “估计是预知得不到奖,不愿意出来吧。”

  再和谐的团队里,也总有一两个讨人厌的孩子。

  一人带点抱怨的猜测,立即被人围攻了。

  “杨主任不是这样的人。”

  “就是得不到奖,现在也是世界第二人了。”

  “至少是今年的世界第二人了。”

  “这就是中国人零的突破了,诺贝尔奖要是像奥运会一样,来个金牌银牌和铜牌,咱们也算是得奖牌了。”

  纷乱的声音,让记者们乐不可支的做记录的同时,也是不免幽怨,要是杨锐出现了,这个新闻性可就太好了。

  可惜,杨锐既没有出现,也没人暴出杨锐的家庭地址。

  眼瞅着上千人的队伍,就要这样白白的散去,突然又有新的消息传来:

  “我们上电视了!”

  “我们上电视了!”

  一台电视,竟然被从家属楼里搬了出来,十几条插板组成的电线,弯弯绕绕的从家属楼扭到了小操场,用以保证这台十四寸的小家伙,能令上千人得到最新的信息。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