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97章 洪承畴的不甘_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开拓的空间。

  这是个非常致命的问题,也是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比如关宁军,可以往遍地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辽东之地发展,往牛羊丰富的蒙古发展,乃至面向大海,往海外拓展——可对外开拓的方向很多,未来发展空间无穷。

  比方说福建的郑氏集团,跟着许家庄拓殖海外,不知占据了多少温暖的膏腴之地,建立了无数的庄园港口,发展潜力也是无限。

  又比如四川石柱的秦良玉,虽然进入蜀川的交通不太便利,但四川盆地终究是天府之国,哪怕只能在这里面打转,潜力依然非常巨大,更何况还能向云贵拓展。

  再等到几年后海川铁路修通,则直接可以起飞了。

  剩下的就不一一举例了。

  而他洪承畴所在的陕西呢?

  往西边发展是让人喘不过气的高原。

  往北边发展,是无尽的沙漠与戈壁。

  往南往东则会碰到别人的地盘,会严重得罪同僚,朝廷更会严惩,许家庄当然也不会支持,毕竟一整个陕西的地盘,就算是贫瘠了点,他也该知足了。

  死地。

  洪承畴觉得自己陷入了个没有什么发展空间的死地,虽然资源依然是有不少,活的还算滋润,但真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

  最后只会被拉开更大的差距,越发没有追赶上的可能。

  怎么办?

  要如何才能打破这样的局面?

  办法当然是有的,而且不止一个。

  比如放弃陕西这块地盘,求许家庄帮忙,换个新的地方发展,如去海外、去南洋,随便占个几万平方公里的小岛,估计都比陕西有搞头的多——只是秦军的三万精锐,大部分是陕西本地人,再者他们现在的生活都挺不错,粮足饷足,要让他们背井离乡,跑去海外,恐怕会反对声一片,哗变都有可能。

  除非抛弃这支他投入血本、一手打造出的秦军,只带少数人去海外……但这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还是只能留在陕西。

  又或者听许家庄专家的建议,投入巨大成本,对陕西的生态环境进行大改造,种下大量草木,恢复绿化,花个五六十年时间,把陕西变成一个充满青山绿水的世外桃源,哪怕是其生态价值,都难以估量。

  但五六十年后,他人都没了,就算生态环境改善了他也看不到了,这又有何意义?

  排除否决一个又一个的方案。

  洪承畴快速的转动脑筋。

  结合这些天在《东方时报》上看到的各类信息,再做一个串联,他忽然发现了好几个的关键点。

  比如通过关于少年爆破天才李定国的报道,洪承畴知道,以如今的爆破技术,开山炸石已是一件比较普遍寻常的事情了,成本也降低了,可大大提高开矿和修路的效率。

  又通过最近这些天,许家庄铺天盖地的宣传重载铁路概念,更让人们意识到了重载铁路的巨大潜力,能够将几十上百万吨的资源,在短短三五天时间内,运送到数千里之外。

  而西北塞外的西域之地,就是一处荒凉、偏僻,却又充满了无数矿产资源的地方。

  虽十分遥远,但若修一条的重载铁路,延伸到西域境内,届时海量的各类资源,还不是可源源不断的运送出来?

  就算遍地都是沙漠戈壁如何?只要克服困难,将铁路修通,届时处处都是财富,并不能限制他攫取财富的脚步——即前往西域的交通问题,通过铁路得到解决,从而允许他带着秦军,进入某些绝域之地,且能够保证后勤供应,那就绝不会被击败驱赶回来。

  只要铁路能修进去,未来的某一天,说不定他洪承畴就是“西域王”。

  于是一个“西域开拓计划”,逐渐的在他脑中成型,让他眼睛越来越亮。

  同时心中更爆发出最强烈的欲望和不甘,让他握紧自己的拳头暗暗道:

  “我洪亨九进士出身,满腹经纶,才华出众,怎能居于那些莽汉匹夫之后?”

  “我也要发财,要赚到更多更多的钱。”

  “我也要称王,获得更高的权势,掌控更多人之生死!”

  “我今年四十有四了,活不了太长时间了,十年之内,我必须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绝不能久困浅滩,荒废年华!”

  “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和代价,这西域之王,我当定了!”

  请收藏:https://m.qu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